臨高啟明

吹牛者

歷史軍事

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公之壹,叫蕭子山。 蕭子山生在70年代的末期,是個普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十五節新武器

臨高啟明 by 吹牛者

2019-5-15 16:17

  李華梅知道這壹瞬間,她已經變成了真正的光桿司令。雖然李鷹在她身邊時日不多,還算不上心腹,到底也是她收服了的人。現在弄了壹個滿臉微笑的“女勤務兵”來,不用説是澳洲人來監視自己的。
  再想到自己的手下的船員進了“檢疫營”――按照澳洲人那蠱惑人心的本事,等他們出來了還能對自己忠心麽?
  李華梅忽然又感到自己剛才被人監視著洗澡那壹瞬間**裸暴露在目光下可藏身的可怕感覺。
  到了這個地步也只能既來之則安之了。她安慰自己,要被人相信總得付出diǎn代價的。
  她分到了左營基地裏的壹間雙人的單身軍官宿舍,由於她是唯壹的女性軍官,名正言順的獨占了壹間,倒是比較方便。
  不過她的自由也就在這不到8平方米的地方了。推開,就能看到基地裏遊動的哨兵和海灣裏如林的桅桿。雖説在基地的大部分地方她可以自由行動,但是沒有請假就不得離開左營基地,而請假又有許多規矩,讓她幹脆斷了這種念想。
  這簡直就和坐牢差不多。李華梅心想。
  不過,在這可奈何中的倒是也有幾個好消息。首先是她在臨高被拒絕的杭州號的改造計劃在高雄得到了批準,包括船只操控性能改進和火力增強――除了安裝舵輪工程稍為復雜壹些之外,都是比較簡單的改造。高雄的修船廠都能夠承擔。
  其次,似乎是為了排遣她的聊,她在入營之後的第三天,就有人來通知她參加“水面艦艇軍官培訓。”
  培訓是在左營基地內進行的,參加培訓的部是第壹艦隊的歸化民海軍軍官。起先,李華梅對這個培訓嗤之以鼻。她在大海上漂了很多年了。什麽樣的人什麽樣的事都遇到過,但從來沒聽説過海戰可以坐在桌子前,靠著壹個沙盤幾個xiǎo模型移來移去就能打贏。不用説他們還要講授航海理論――澳洲人裏有比她擅長航海的麽?
  不過這倒是探尋澳洲人底細的大好機會。為此她表現得很積極。每天都是第壹個來課堂。很,她就某樣東西説吸引了:這是壹本畫冊。裝潢精美。平時放在課堂的專用閱讀臺上,瀏覽的時候必須戴上手套。
  畫冊的紙質硬且厚,抱在懷裏沈甸甸的。裏面畫的是各種她見過的沒見過聽説過沒聽説過的艦船。每壹艘都詳細標明著艦船的名稱,所屬國家和詳細數據,包括噸位,帆型。航速,武器配置,人員配備,密密麻麻又錯落有致。
  讓她震撼的,是大幅的艦船三視圖和透視圖。詳細描繪了每壹艘船的船型的結構和內部細節。李華梅不敢相信澳洲人居然可以如此詳盡的將壹艘船的所有細節都直觀的描繪在紙上。她知道歐洲人造船都有非常詳細的圖紙,但這是造船師和船主的秘密,壹般人是根本接觸不到的。
  由於這本不允許帶出會議室,於是每到上課的日子,她都會早早的跑來,翻看這本畫冊。如癡如醉的看著壹艘艘或大或xiǎo,各式各樣的船只。心裏xiǎoxiǎo的期待著,將來自己能夠有壹艘這畫冊上的屬於自己的船。
  再到後來,給她帶來震撼的,就不僅僅是壹本畫冊了。講臺上的澳洲人。用大量難懂的術語,壹個黑色板子上畫出的圖形和幾個簡單的xiǎo模型,帶她走入了壹個她從來未曾見識過的世界。而她也不會想到,在不久的將來。她在這個教室裏聽到的東西,將給她的人生。畫出壹條完不同的軌跡。
  每天在課堂上講課的時候,間或都會聽到隆隆的炮聲。大家也不以為意:高雄已經集結了許多戰艦,原本這裏來往的艦船很多,但是川流不息,不斷有船進港也有人出港。而現在,雖然進出港口的船只依然頻繁,但是立春和幾艘蒸汽動力炮艦卻壹直沒有再出動。只是偶然會出海到高雄近海轉壹轉,進行實射擊訓練。多隔天就會回來。
  但是這壹天,負責上課的教官宣布,所有參訓人員今天去觀摩海兵隊的兩棲登陸演習。
  兩棲登陸演習是在左營基地外的壹片沙灘上進行的,參加的除了第壹艦隊的若幹戰艦之外,還有許多大發、中發和xiǎo發艇。
  標準的搶灘登陸模式:特偵隊在岸上標示目標和登陸diǎn,摧毀指揮中樞;各艦抵近炮擊海灘,人員換乘,搶灘登陸,控制港口,卸載火炮……各個環節壹環扣壹環,讓人直看得眼花繚亂。
  對於李華梅這樣的人來説,雖然她是抱著搜集情報的目的而來,但是見識上的落差使得她的情報搜集敏感度太低。以至於對整個演習只能看了個熱鬧而已。盡管在演習中她看到了很多平時看不到的鮮玩意和特殊的戰法,讓她覺得很是鮮震撼之外,並未從中看出什麽端倪來。
  不過,觀摩登陸演習還是可以讓她很清楚的得出壹個結論:澳洲人在近將發動壹次登陸戰鬥:目標很可能就是鄭芝龍。
  這個情報倒是很要緊。可是她沒法傳遞給姐姐,再説鄭家的生死存亡對她來説也沒什麽要緊的。而且看澳洲人海陸軍氣吞山河的勁頭,誰勝誰負不是壹個很大的懸念。就算是xiǎo姐也不會把註押到要完蛋的勢力上去得。
  想起早幾個月,xiǎo姐還對自己説過:“劉香完了。他遲早要毀在鄭芝龍和澳洲人的手裏。我們沒必要再和他們做生意了。”那麽現在她也可以這麽説:“鄭家完了,他們遲早要毀在澳洲人手裏。我們沒必要再和他們做生意了。”
  對於在高雄的元老來説,這次登陸演習卻意味著對鄭家的面開戰已經迫在眉睫了。入夏前二個特偵隊的調入是為了前期的情報搜集,那麽這次從香港調來海兵隊就是正式的作戰部隊了。
  石誌奇低調的來到了高雄,和他壹起低調來到的還有壹個在香港組建的海兵隊部隊,對外的公開番號是“石支隊”,正式番號為海兵隊第壹遠征隊--這個遠征隊的編制是得,不僅編制是得,武器也是得。
  海兵隊員裝備得不再是伏波軍的制式裝備米尼式步槍,而是壹種的威力大的步槍:霍爾式管步槍。
  霍爾式管步槍是後裝步槍的初級版本:這種槍有壹個可擡起的後膛。裝的時候將紙包整顆的放入後膛內,再關閉。火帽放在火門處。實際上就是壹個固定在槍支上的金屬殼。
  管式步槍射速比前裝槍得多,缺diǎn是後膛漏氣,射程和威力有所縮減,比不上理論上落後的前裝線膛槍――實際上在沒有發明金屬殼前,所有的後裝步槍都有這個問題。不過,面對17世紀的缺少有效遠程透射武器的敵人這個問題不算大。其次機械廠表示可以通過提高加工精度、黃銅制的楔形結合面和曲線型鎖緊件來緩解這個問題--畢竟總是制造千篇壹律的米尼步槍也讓機械口的人厭倦了。要説幹這行的都有些自制武器的沖動,都想弄些高檔的裝備。
  但是在沒有金屬定裝就能享用後裝槍的速度這個想法十分誘人:米尼雖然解決了裝困難的問題,但是前裝線膛步槍裝填方式依然和過去沒有兩樣:將紙殼的底部撕開,從槍口倒入紙殼內的發射藥,用通條將頭捅入,壓下擊錘,在火門上放置火帽,瞄準,扣扳機。前裝槍2~3發/分的射速就是指這種方法。在緊急狀況下也可以把整個紙殼塞入槍膛,裝上火帽後直接發射,由於發射藥被紙殼包著,加大了慢發火或不發火率。這在訓練和實戰中經常有發生。相比之下,使用紙殼的管式步槍的射速可達7~10發/分。采用質量較高的顆粒黑火藥的話,霍爾步槍甚至可以連續發射三十發以上需清理膛。這diǎn較之於米尼步槍也有優勢。
  當然,大的好處就是目前陸海軍廣泛裝備的米尼槍可以通過改裝槍機尾部輕易的改裝為霍爾式步槍,生產線也需做太大的調整――除了比米涅式步槍多出幾個加工精度要求略高的零部件之外,基本生產性能是接近的。
  盡管霍爾式步槍的技術跨越度並不大,只能算是軍事工業發展上的壹xiǎo步,但是跨越這壹xiǎo步的成本不大,威力卻能倍增。很符合執委會的低成本改進的思路。
  經過林深河的不斷活動和鼓吹,這壹xiǎo規模改進措施終於在發動機行動前得到了落實,並且xiǎo規模的改裝了壹批步槍:部裝備到了海兵隊。石誌奇以香港支隊為藍本,提案搞壹個具有獨立性兩棲打擊能力的實驗性的海兵部隊,和林深河建立標準樣板試驗部隊的提議不謀而合。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