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高啟明

吹牛者

歷史軍事

這個故事裏的主人公,或者叫主人公之壹,叫蕭子山。 蕭子山生在70年代的末期,是個普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五十六節鹽場(二)

臨高啟明 by 吹牛者

2019-5-15 16:16

  即使在現代,實現了大規模的機械化生產,曬鹽依然是壹種勞動量很大,極端艱苦的工作,遠不是在海灘上挖壹些凝結、蒸發池就可以批量出鹽了――古人很早就知道岸礁上積存的海水蒸發可以凝結出少量的鹽來,但是直到元代,煮海為鹽依然是最廣泛的制鹽法。曬鹽沒有想像得那麽簡單――理論要運用在生產實踐中需要壹套系統的工藝流程。王洛賓在廣西農村見過鹽場生產。工藝流程是海水由壩外引潮溝納入壩內儲水溝,用動力機械將水自高而低,經過幹支水道送入蒸發池,鹵水達5~10度(波美度),放入曬鹵池後,再濃縮到20~25度,由輸鹵溝匯集回鹵機房,再由動力揚至鹵池,然後註入結晶池。鹵深6~8厘米,濃度要保持在26~28度,這樣才能曬出鹽來。
  在古代,顯然不可能有這樣的生產條件,他們是如何在原始的條件下增加鹵水的濃度,這是他很有興趣的問題。
  村長帶他和熊蔔佑到堤壩上,堤壩下是許多壹大片模樣如同硯臺的石制曬鹽槽,些這些鹽槽的擺放很是講究,看似毫無規律的堆疊在壹起,實際上高低錯落有致。是為了充分利用陽光,鹽槽圍攏的中心是壹片壹片烏黑的鹽田。村長說,現在村裏總共有7000多個鹽槽,全部是祖輩開鑿打磨,壹代代流傳下來。
  鹽天是壹種泥質灘塗,他們稱之為“鹽泥”。在旱季太陽光照射比較強的時候,每月兩次大潮海水將會淹過這片鹽泥,鹽泥有汲取海水中鹽份的功效,當海水退去時,將鹽泥用耙子耙松,再經太陽曬上幾日蒸發掉水份,這片鹽泥就含有相當高的鹽份了。
  再將含有鹽泥放進鹽池,完全是手工勞作:用木板耙將曬好的泥放入鹽池。所謂鹽池也就是在鹽田上開挖的壹個2米寬、3米長、1米深水池,下面墊著竹片和茅草,起到過濾作用。
  鹽泥進池後,鹽工需要腳踩踏實,再註入海水,過濾出來的水從鹽池旁邊預留的小口流入壹側的鹵水池裏,便有了壹池的鹵水。
  鹵水的濃度怎麽判斷呢?鹽丁會折下壹種長在鹽田邊的植物黃魚茨的莖桿放進鹵水池,只有黃魚茨莖桿漂在水面才是真正的飽和鹽水,否則還要太陽反復暴曬才行。
  將鹵水挑到鹽槽上去,鹽槽是由火山石制成的,王洛賓仔細看了看,石頭上有細細密密的小孔,也許起到透水的作用?太陽未起時候就將鹵水倒入鹽槽,暴曬壹天後,到黃昏就可以用板刮鹽,收入竹筐了。在最晴朗炎熱的季節,壹個鹽槽加上兩三次的鹵水都可以蒸發幹。
  此時多數的鹽槽裏都是空的,但還是有部份的鹽槽上有曬出的鹽晶,在陽光下閃耀出晶瑩的光芒,煞是好看。
  王洛賓望著這七千多個鹽槽:就是用這樣最原始的勞作方式,這裏壹年卻能生產200多噸的鹽,不禁要驚嘆古代人民無窮的智慧。
  堤壩上有壹個放工具的棚子,出於對古代鹽田工具的好奇,王洛賓走進去看了看,裏面堆著許多工具,模樣和過去在鹽場看到的也差不了多少。試了試那耙地的耙子,發現比現代的產品得要沈得多――古代缺少加工能力,只能用最笨重的方法來制造。炎炎的夏日拖著這樣重的工具在太陽下勞作,真的是件非常辛苦的事。
  他走近壹個曬鹽槽,裏面已經凝結起了壹層白花花的鹽,晶瑩透亮的很是漂亮,而且非常的細膩。看起來很象現代鹽廠制過的精鹽――這大大出乎他的意料,海鹽沒經過精制工藝就能達到這個水平,起碼在他是從沒看到過。用手指點了壹些放入口中,比帶來細鹽要淡許多,入口即化。
  不知道氯化鈉的含量怎麽樣。這裏沒有儀器,分析不了。不過王洛賓知道就憑這種鹽的賣相,不愁不是搶手貨。
  但是這個地方居然如此的窮困,實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古代勞動人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啊。
  正發著感慨,忽然看到有壹行人也在向堤岸上走來,為首的人騎著馬--這在本地是很少見的事情,後面尾隨著壹大群的青衣人物。譚村子壹看,面上浮出即害怕又厭惡的神情,他轉頭對王洛賓說:“是茍大戶。”
  “茍大戶?”王洛賓依稀記得這個名字,從哪裏看來得已經忘記了。
  “嗯,嗯。”譚村長似乎怕這大戶的厲害,連多和他說壹句的功夫也沒有,匆匆的就迎了上去,叉手行禮,彎腰曲背,態度十分的恭敬。
  王洛賓不知道這茍大戶是什麽人,不過從譚姓村長如此的恭敬又害怕的模樣看,此人定非善類,十有八九是本地的土豪惡霸,他們現在勢單力薄,很難與這樣的人直接打交道,幹脆就在堤壩上看著。
  只見騎馬的人做連連呵斥狀,譚村長又是作揖又是打躬,似乎是在哀求什麽,這樣的活啞劇演了壹會,譚村長垂頭喪氣的領人往村裏去了。竟把他們丟在堤壩上不聞不問了。王洛賓忙將這個情況用對講機通知了還在村裏搬鹽的人,要他們註意戒備。
  但是來人顯然沒敢來招惹他們,短衣髡發海賊的厲害,如今在臨高是婦孺皆知。又過了好壹會,村長才回到堤壩上,愁眉苦臉的把他們引回村去。
  熊蔔佑打聽了半天,才算把事情的原委都搞明白了。原來按照官府的規定,鹽場是采取折色繳納的制度。也就是說鹽丁們並不需要直接向官府繳納額定的鹽,而是將鹽折成米或者銀子。舊年的規矩是每壹引折合米壹石,後來,又把折米改稱了折銀:先把鹽折合成米,再按米價折合成銀子。馬裊鹽場的鹽額是“壹千四百壹十七引二百三十斤”,折色米就是壹千四百多石。折色銀按天啟崇禎年的行情就得要近二千兩。
  鹽課折色繳納對鹽丁們來說有壹定的好處:生產不再受官府的監督控制,只要按時繳納鹽課,基本上妳想幹什麽就幹什麽,不用日以繼夜的獻身大明的鹽務事業了。出了鹽之後,自然會有商人來購買,若是鹽曬得多,行情又好,那麽日子還過得不錯。有人嫌曬鹽太苦的,用經商或者墾荒的收入來繳鹽課銀的也有。
  但是地震之後,壹切都變了樣。茍大戶的爹利用村裏鹽田被沖毀,鹽課銀壹時間繳不齊的困難,用借債代墊的方式,漸漸得控制了鹽的大部分銷售。但他的收購價卻比行情低了許多,鹽丁們累死累活曬出來的鹽,填還這筆連環閻王債都不夠。他還勾結官府,包攬鹽課,硬說如今米價高昂,每石米的折色得三兩銀子。這邊的高利貸還不清,那邊的官課又欠得壹塌糊塗。鹽丁們知道他從中搗鬼,卻又不得不央求他在官府面前代為緩頰。久而久之茍家成了村裏實際上的統治者。鹽田到似成了茍家的私產,盤剝日重,加上這些年海賊每次來臨高,總要搶劫鹽場裏的鹽引,又殺了不少人,村子變得越來越雕敝。青壯們平時不敢回家,聚在內陸壹些的地方墾荒種地過日子。
  至於剛才他的來意,其實就是催繳本月的“規例銀”,又叫他把青壯們都叫回來曬鹽,否則就把村裏的婦孺老小都抓去坐牢。
  “坐牢?”王洛賓問,“他當官?”
  “哪裏,是他家的私牢。”譚村長說著打了個哆嗦,“茍家可了不得,別說壹個私牢,誰要是惹了他家,給抓去拷打得沒命的人都有――”
  說著他趕緊閉了嘴,大概覺得自己說多了,只壹個勁的催促他們運了鹽快走就是。王洛賓感到鹽村的事情是個復雜的問題。這裏牽扯到的問題,或許真得得要土改工作隊來處理。
  為了取得執委會對此的指導意見,他當晚返回了百仞城。雖然有部分執委不在城內,剩下得人經過討論,贊成了他提出的工作隊的思路:派壹支精明強幹的隊伍進駐鹽場,幫助當地村民恢復生產,還要把鹽丁們武裝起來,擺脫惡霸和海盜的威脅,使得馬裊鹽場成為穿越者的重要鹽化原料基地。
  因為這是第壹次穿越者們真正從社會層面上對壹個地方進行全面的改造,所以各個組都對這事情十分重視,抽調人員組成了壹個鹽場工作隊。
  本來執委會準備讓王洛賓擔任工作隊隊長,但是王工認為這職務最好是壹名即通軍事又有較強的社會交往能力的人擔任,最後確定了由席亞洲擔任。
  文宣組織工作由杜雯擔任――她自從登陸以後除了每天念沒人聽得廣播稿之外還沒撈到什麽正活幹,這次聽說要去“土改”,她立刻起了興頭,毛遂自薦的參加了。整個工作隊共計三十人,包括壹名醫生――河馬。
  每人都攜帶了足夠的武器:手槍、步槍、匕首和大量的彈藥。河馬帶了許多藥品和簡易的手術器械。考慮到在那裏也許會長期駐紮,工作隊還帶了風力發電機和其他壹些設備。糧食問題比較麻煩--除了自己吃,或許還要賑濟當地老百姓。雖然蕭子山已經帶人去了廣州進行大采購,但是離第壹批糧食運回來還有壹段時間,吳南海也不敢多給,先撥了壹周的糧食和副食品。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