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南明

老白牛

歷史軍事

這塊土地正在死去。   正是冬麥播種時節,然舉目望去,處處焦黃,田地幹裂,四野毫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0章 山神廟

續南明 by 老白牛

2019-5-21 19:42

  已進入十月,寒風更烈。
  壹行人在荒野上行走,腳下滿是厚厚的沙土,到處是撂荒的農田,然後雜草頑強的生長出來,特別靠近河邊地帶時。
  沙壤地、鹽堿地、沼澤地、窪塘地,讓壹行人行走非常困難。
  遠遠看去,前方似乎有山嶺的影子。
  “相公,就是那座山頭,那就是奶奶山。”
  張出恭指著西北處的壹座山頭對楊河說道。
  楊河在馬上仔細看去,果然那邊有壹座山。
  靈璧境內的山嶺海拔都不高,基本就是壹百多米,很多山頭也比較分散,在平原上眺望,不仔細看,遠遠的很難發現。
  “山啊。”楊河感覺自己很久都沒看到山了。
  而今天壹早,他們就出發了,隊伍中並沒有胡就業、胡就義、曾有遇、陳仇敖四人。
  倒不是他們不願意留下來,而是他們住在開合山那邊,要回去收拾行李。
  他們也沒有明確說要不要留下來,但楊河與他們說好了,願意歸入伍中,壹視同仁。
  不願意,護送到邳州,每人付五兩銀子的雇傭費。
  這價碼不低,畢竟當兵壹個月也就是壹二兩銀子,現在物價騰貴,但五兩銀子到州城買壹石米還是可以的,特別秋糧收獲後,糧價多少有點下降,可以購買的物資更多了。
  但他們住在開合山下,壹來壹去六七十裏,不時要跨越河流,各種復雜地形,頗不好走。
  所以楊河跟他們說定,在奶奶山下等他們壹天。
  在張出恭兄弟居住的山神廟匯合。
  今早天微亮,他們就趕回去了。
  此時楊河壹行人就是走在前往奶奶山的荒野上,經常寒風吹來壹陣沙土煙塵,所以各人除將全身裹得緊緊的,很多人還戴上帷帽,張出恭兄弟也將自己的紅笠軍帽戴上,並往下歪了歪。
  楊河當然不例外,弟弟妹妹站在馬鞍後的背簍內,臨出門時,楊河就給二人戴上帷帽了。
  韓大俠全副武裝,打著披風,遠遠在前方開道。
  然後是殺手隊,壹色的黑巾罩甲,背著圓盾,扛著長矛,警惕地註視著周遭的壹切。
  他們行走時,楊河安排以甲為單位,壹甲壹甲的走,甲長走在前面。
  中間是婦女孩童,除了挑各種擔擔外,還有壹些婦女身上有背簍。
  現在天氣越冷,壹些較為稚小的孩童長途跋涉可能受不了,楊河就讓孫招弟的采集隊背負。
  最後是輜重隊老弱,裹了黑色的頭巾,身上背著圓盾,腰間別著解首刀,挑著各樣的物資。
  壹行人行走,也算井井有條。
  張出恭兄弟與楊河走在殺手隊前方,他的弟弟張出遜正與楊大臣、羅顯爵熱火朝天討論什麽,這個清秀的年輕士兵人前靦腆,但相處熟了還是很多話說的。
  他們討論得很熱鬧,旁邊韓官兒與張出敬也不時插嘴幾句。
  似乎他們正在討論張氏兄弟的火銃,言語中韓官兒等人對他們的翼虎銃很羨慕,張出遜則打著包票,定會為他們打造幾桿同樣精良的翼虎銃火器。
  張出恭看了看,自家兄弟與伍中相處融洽讓他很欣慰,他還頻頻回看,隊伍的井井有條出乎他的意料。
  他有種感覺,這只隊伍早晚會成為壹只精銳的力量。
  他扛著鳥銃,不時為楊河指點周遭壹切,介紹這邊的情況。
  楊河點頭,看離那奶奶山越來越近,然後各樣縱橫交錯的河道溝渠越多,然基本荒廢了。
  這裏東去開合山壹片,兩邊壹直臨黃河,兩山系間夾著的數十裏的平原,村落是非常多的,看去也基本廢棄了。
  後世他也來過這裏,人煙稠密,非常繁盛,眼前卻是壹片荒草。
  看繁華之地成了荒野,總讓人有壹種悲涼的感覺。
  雖然兵火、盜賊是這些村落廢棄的重要原因,但水旱災卻是最主要的因素。
  看腳下黃河水沖擊過的痕跡,楊河嘆息,黃河水患不除,這裏永為貧瘠之地啊。
  ……
  巳時,楊河到了奶奶山下,壹行人從辰時走到現在。
  人步行平均每小時可走十裏路,他們七點多鐘走,十五裏路,走到快十點,可見這邊路況的惡劣。
  好在到了,各人也松了口氣。
  楊河看那山,長著壹片的楓樹與柏樹,山下有壹個不大的莊子,但處處倒塌,成了廢墟,但山坡上確實有個廟宇。
  “相公,山神廟就在那邊,不過廟不大,待不了幾人。這莊雖然毀了,但莊內也有壹些廢屋可以歇息,莊前這河也可以取水。到了這裏,再北上就便利了。”
  張出恭對楊河說道。
  楊河看這莊子地勢略高,洪水沖不到這,看這痕跡,應該是毀於兵火匪災。
  莊的東面確實有河,可以取水使用,站在這裏往北看去,前方壹個又壹個山頭,地勢隆起,土地結實,沒有沙壤地、鹽堿地、沼澤地、窪塘地,步行速度就快了。
  楊河吩咐韓大俠、齊友信帶殺手隊搜索廢莊,排除可能的危險,順手看看有什麽收獲,然後輜重隊收集材料,采集隊采集野菜,後勤隊準備造飯,就在這裏等待胡就業四人。
  然後楊大臣,韓官兒,羅顯爵等人跟隨,嚴德政及幾個老弱背負細軟,隨張出恭三兄弟前往山神廟。
  他們順著壹條小道走上坡,壹株大柏林下,就看到那廟。
  山神廟不大,只有壹進,廟宇很破舊,但是不倒,周邊有收拾過,雜草枯葉很少,有種幹凈人煙的味道。
  看廟前設有障礙掩體,有點類似矮墻,可能是張出恭兄弟設立的防護設備。
  他們三人上前,張出恭看了看門扉,似乎松了口氣,離開的這天沒有人來過。
  然後他推開門,招呼楊河道:“相公,裏面請。”
  楊河下了馬,將弟弟妹妹從背簍放下,楊大臣牽著馬,然後眾人進入廟內。
  裏面壹個小小的院落天井,然後是大堂,壹股炭火的氣味彌漫,夾著硝石火藥味,裏面有些灰暗,可能是受煤熏炭燎的緣故,壹些磚頭都成了煤灰色。
  楊河看裏面空蕩蕩的,堂首有個神臺,泥塑的神像頗為威嚴,旁邊墻上有些彩繪,但現在與神像壹樣,顏色都斑駁陸離。
  正看著,張出恭已搬了壹張椅子出來:“相公,坐。”
  楊河坐下,就見張出敬與張出遜兄弟已是忙開,不斷搬出架子、錘子、炭爐、鐵砧等器械,在堂上壹壹擺出,也不知道兄弟三人早前將東XC到哪。
  可以看出他們工具非常豐富,楊河就看到壹種截面為半圓形凹槽的鐵砧,凹槽壹系列排開,看來是鍛造槍管的。
  還有似乎是鉆床,制作箭稈的器械。
  看他們東西越擺越多,楊河不由起身觀看。
  楊大臣等人也是圍上,好奇的東摸西摸。
  楊河走到那鉆床面前,用木料做框架,以圓形石盤做慣性輪,系有皮條,壹種簡單的原理,以人力拉動,就可使石盤帶動鉆頭旋轉鉆孔。
  讓楊河驚異的是這鉆頭質量不差,他估了估,已經達到中碳鋼,甚至接近高碳鋼的標準。
  要知道此時火銃鉆孔多使用墮子鋼,也就是壹種低碳鋼,鋼性不是很硬,除濕布冷卻降溫,此時鉆孔也很少使用什麽冷卻油。
  所以為了避免損傷鉆頭,損耗工具,就要鉆鉆停停,制造壹根鳥銃時間可達壹個月。
  有了高質量的鉆頭,怪不得張氏兄弟手中的火器那麽精良。
  他仔細看這鉆頭,看了良久,最後判斷是團鋼,也就是灌鋼,甚至可能蘇州出產,這就不簡單了。
  要知道大明鋼鐵難得,除了百煉鋼,就是炒鋼,但過程不好控制,撞大運才能達到鋼的標準,壹般出爐大部分是熟鐵,然後有壹小部分的低碳鋼。
  然後還有灌鋼,這是從西晉就有的技術,北宋時更是普遍采用灌鋼法。
  但灌鋼法的弊端就是含碳量不均,鋼的品質很難保證,沈括甚至稱之為偽鋼,極力推崇百煉鋼。
  要得好的灌鋼,又謂之團鋼,必須經過多次的灌、鍛,對煉成的鋼認真鍛打,這對工匠體力與經驗都要求非常高,所以此時的灌鋼普遍良莠不齊。
  不過此時蘇州出現壹種蘇鋼法,灌鋼法的改良,質量不如坩堝煉鋼法,但產量卻高得多,淮北這壹片很少見。
  張氏兄弟也不知哪得來的蘇鋼。
  不過看這鉆頭也有缺陷,就是形狀為菱形,這樣深加工孔洞時很麻煩,壹不小心,槍管就會鉆偏了,影響質量。
  大明很多槍管的內孔加工彎彎曲曲跟蛇壹樣,橫截面都是不規則的圓,甚至有的工匠鉆孔鉆到壹半,翻過來從另壹頭再鉆壹半,最後用四棱挫刀鉸壹遍,內孔質量可想而知。
  楊河當然知道如何解決這個弊端,方法還很簡單,但他現在不會說。
  ……
  老白牛:多謝美利堅特別行政區黨委書記、最愛趙中舉、只看明穿、洛佩茲醬、統壹老四、菜農等書友的投票打賞等,抱歉人數太多,不能壹壹列舉。
  這兩天寫稿不多,發的存稿速度有些快,就發壹章了,如果寫得多,就發的量多。
  回濰縣壹小兵書友,說起微博,差點忘了兩年前也開過壹個,大家可以搜:最棒的老白牛,以後地圖什麽,我在上面發發。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