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歷史軍事

(很多人被皇上這個詞勸退,不得不加上這壹段。
“鶉火之歲,皇上禦極四年也”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49章 告禦狀!(上)

日月永在 by 煌煌華夏

2021-4-18 21:44

  可能是朱允炆的到來在心理上激勵了山西的工匠們,原定需要十天才可以打造出來的氣缸在第八天的時間就完成了,然後便是連夜將鍋爐、氣缸、活塞和傳動部件等連接在壹起,準備第二天的實驗,壹並搭建的還有為朱允炆這個皇帝準備的觀禮臺。
  這是人類歷史上第壹次嘗試將蒸汽機運用到實踐領域。
  試用的這壹天朱允炆醒的很早,倒不是激動的睡不著,這只是他這麽多年的壹種習慣。
  十幾年來,除了曾經有過幾次醉酒後的熟睡以外,其他的時間往往都醒的很早,尤其是戒酒後,生理鐘早都成了壹種習慣。
  雖然人在山西,但自南京送來的很多事關重大的奏本也不少,雖然這些奏本裏面大多數都是內閣批復過的,例行常態要拿給他這個皇帝在看看,如果有哪裏不滿意的,還要批註後復回內閣。
  吃了壹頓簡單的早膳,在皮弁服的外面又套上了壹件厚厚的絨氅,朱允炆便走出了自己在太原的臨時行在。
  幾乎快成為景點的原晉王府。
  府外,大小官員幾百號人已經守著了,也沒有太多的客套,就在蒸汽司匠師的引領下出離太原城,向著郊外郭萬三的煤井而去。
  倒也不遠,就在出了城幾十裏的翠金山山麓,也就是呂梁地區,而郭萬三選的這座山頭還有壹個名字,叫做臺駘山,因其山頂有壹臺駘神廟。
  這裏最早的煤井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井深打了五十余丈,後坍陷,等到郭萬三接過手之後,就不敢再打太深,保留了大概壹半的規模。
  人家郭大首富在山西也不只這壹座煤山,沒必要為了這點錢惹上人命官司。
  等朱允炆壹行人到的時候,莫成等人已經把蒸汽機搭好了,直把朱允炆看得楞神。
  這也太大了吧。
  朱允炆印象中的蒸汽機不是應該就半張桌子的大小而已,可是他眼前看到的,卻是壹個在大小上可以比肩負責橋梁起重的龍門吊壹般無二的巨大組合體。
  “這個是鍋爐。”
  莫成如果不介紹,朱允炆還以為是孵化霸王龍用的超大號恐龍蛋呢。
  “上面的這個是氣缸,氣缸內的蒸汽膨脹蓄集到產生足夠推力後會推動活塞口產生作用力,帶動活塞桿等傳動部件,這裏是噴水閥,是等到活塞運動進行後,對活塞氣缸外部進行降溫,使得其中水蒸氣冷凝,從而帶回活塞桿返回原點。
  活塞桿的另壹端,我們聯通了手搖水泵的原理,設置進水閥,並把管道通過各個閥口相連延伸進井底積水池內,當水抽入進水閥並通過管道進入活塞氣缸進行新壹輪加熱,從而實現不間斷往復運動,直到將積水全部抽空。”
  莫成這壹番侃侃解釋,朱允炆是壹丁點沒聽懂,不過他也不覺丟人。
  “那就開始吧。”
  不僅是朱允炆自身,在礦井的周遭還有許多靜心選拔出來的‘礦工代表’們也在翹足觀望,大家夥都很好奇,這麽壹個巨大的物件,是如何只通過燒煤就可以將幾十米深的積水抽空的。
  這怎麽聽都覺得不太現實啊。
  幾名匠戶打開了鍋爐的閥門,開始生火,等到燒成壹個小火窯後便將壹鍁鍁的煤炭裝填進去,最後關上閥門。
  隨著時間的流逝,顧顧濃煙伴著絲絲亂竄的火苗從煙囪裏冒出,而鍋爐頂部的氣缸也開始響起轟隆隆的聲音,那根連接著活塞鍋爐的活塞桿出現了晃動,不多時所有人便見到,在活塞桿下方的另壹根管道的閥門陡然噴出了大量的濁水。
  這些濁水噴在活塞氣缸上的瞬間就變成了水蒸氣蒸發掉,但源源不斷的噴出還是很快使得活塞氣缸冷凝下來,漸漸的,噴水閥不再有水噴出。
  活塞桿重新回到了起始的水平位置。
  又壹輪新的往復運動開始了。
  這幅場景直把黃福等官員、礦工代表們看得目瞪口呆。
  壹個人站在地表之上,只需要往壹個鍋爐裏不停的填充煤石,就可以如此的輕易的將深埋在數十丈之下煤井中的水給抽出來?
  如此輕易,還要人做什麽,要騾子和驢做什麽。
  想想之前,為了排幹凈井底的水,大家夥肩扛手提的往外挑水,累都不算啥,但這膝蓋、雙足長期泡水,多少人才不惑之年就成了殘疾。
  壹想起之前的種種艱難險阻,甚至有人開始抹起了淚水。
  跟官員、礦工的憧憬激動不同,朱允炆卻看的眉頭蹙起。
  “有些慢了。”
  看著看著,日頭都悄然到了正午,朱允炆也才看到了三個往復,便開口評了壹句。守在跟前的莫成忙半轉身子躬腰:“臣慚愧,讓陛下失望了。”
  兩個時辰,走了三遍往復,排出來的水頂天也就幾口大缸,以煤井那沒及小腿的積水來算,怕是得不眠不休的排上好幾天,當然比起傳統的人力和畜力來的話,那就完全是天壤之別了。
  “朕沒有責怪之意。”
  見莫成有點惶恐,朱允炆開口寬慰道:“萬事開頭難,這蒸汽機應用到實際領域也是破天荒的頭壹遭,咱們不能過於苛求,實際來看,足以驚為仙法了。
  日後沈心改良進步便是,只要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快與慢都可以到達終點。”
  只要研發出蒸汽機那就是毫無疑問的正確,別說效率對比傳統人力已經十分驚人,就算還不如人力,那也是跨時代的進步。
  “日上三竿,也快到飯點了,把機器留在這繼續運轉吧,咱們回城。”
  該看的都看到了,也親眼目睹了莫成並沒有騙自己,朱允炆算得上是心願達成,當下也是滿臉帶笑的站起身準備離開:“莫卿回頭把蒸汽機的相關理論和制造方法留下來給黃福,山西可以多多建造,也算是通過在建造的過程中來積累經驗,說不準這改良和進步的契機就出現了。”
  幾百號人簇擁在朱允炆周圍附和著,龐大的隊伍離開觀禮的高臺,眼瞅著就要把朱允炆這位皇帝送上駕輅,大家可以歡天喜地回城辦慶功宴的時候,壹道不合時宜的淒厲聲響起。
  “皇上,草民報冤!”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