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永在

煌煌華夏

歷史軍事

(很多人被皇上這個詞勸退,不得不加上這壹段。
“鶉火之歲,皇上禦極四年也”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438章 光復大漢舊土(中)

日月永在 by 煌煌華夏

2021-4-18 21:44

  自《癸未條約》簽署後,朝鮮的壹應軍政大權幾乎都落進了大明顧問大臣胡嫈的手裏,這壹點讓很多朝鮮的官員大為不滿,而胡嫈上任之後,可不僅僅只是他壹個人擅權,大量大明籍底層官員幾乎將朝鮮當成了仕途的鍛煉崗位。
  自中樞朝堂到地方道府各個崗位,幾乎都有所謂的大明顧問存在。
  政治、民生、教育、礦產、經貿,所有能夠誕生出紅利的區域,大明的顧問團就好比吸血蟲,貪婪的將壹切都吸收的幹幹凈凈。
  在這種環境下,胡嫈還效仿朱允炆的貴州政策,在漢城搞出了壹個“大明-朝鮮政治學院”,只有在這所學院深造過的朝鮮中層官員,才可以獲得胡嫈的提名,出任更高壹級的官職。
  這就使得眼下朝鮮的朝廷之上,出現了政見截然相反的兩個黨派。
  精明黨和衛國黨。
  字面意思淺顯,精明黨都是在胡嫈那個政治學院深造過的官員,在精神屬性層面已經徹徹底底拿自己當成大明人了。
  他們的口號就是‘只有師法大明才能救朝鮮’、‘在朝鮮,我們連壹絲窺見未來的光明都看不到’、‘大明是普世下最強大和開明的國家,因為其擁有朝鮮所不具備的行政管理體制,更擁有壹位偉大的君王。’
  衛國黨則是李家王朝建國之後的舊派,希望保存國體,只作為依附於大明,或者加入明聯的附屬國,堅決不願意做亡國奴。
  ‘為此,我們不惜魚死網破,打到山河破碎。’
  骨氣是有的,血性也值得欽佩,但也僅僅如此了。
  胡嫈或者說朱允炆,可不會因為他們的血性和為人的尊嚴,就高擡貴手,放過他們。
  十年改造,朝鮮的壹切是什麽樣子?
  在朝鮮各道府的教諭、學堂,每次開課前,胡嫈搞出了壹個所謂升旗的儀式。所有人要先向朱允炆的畫像磕頭,然後肅立註視著大明的日月龍鳳旗升起,才能開課。
  這壹點讓李芳果在內的所有衛國黨惶恐不安。
  他們想要反抗,召集舊部、家丁來驅趕或者說殺死胡嫈在內的明朝顧問團,殲滅精明黨,卻發現整個朝鮮境內早已亂成了壹鍋粥。
  近百年來,因為金遼爭霸、元金爭霸、明元爭霸而大量逃入朝鮮國內的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突然搖身壹變成為了地方的新豪強。
  他們或三五十人成群,或幾百人糾結,拿著憑空冒出來的精良武器,穿著堅如磐石般的重裝鎧甲,加上其遠超朝鮮土民的血性和暴力因子,迅速成勢,盤亙在道府的每壹個縣鄉,然後將手伸進道府衙門。
  在地方上明朝顧問的默許放縱下,或成壹府之尊,或為副職,瘋狂的侵占地方政治紅利,打擊舊豪強,殘忍的制造殺戮。
  中層亂了,底層更亂。
  尊釋輕儒的高句麗雖然滅了,但李成桂推動的崇儒廢佛的國策無疑是讓朝鮮從壹個極端走向另壹個極端。
  門閥林立、兼並土地。
  大量的自耕農淪為了地方依附門閥而存的地主階級的附庸,高句麗王朝後期壹度繁榮起來的民間手工業遭受到巨大的重創,壹日勞動連糊口都困難,還要擔負不菲的私營稅。
  這個時代背景下,不知道從哪裏刮來的壹股子風,轟轟烈烈的農民起義再壹次爆發。
  他們的目標及其明確:
  “打土分地!”
  上層思想困亂,中層爭權奪利,底層刀兵相向。
  這麽壹個國家,朝鮮的中央朝廷哪還有能力去談凝聚,又拿什麽來組織部隊反擊大明的顧問團。
  搖搖欲墜的李家王朝,行將滑落深淵的朝鮮半島。
  “使尊,內閣復文來了。”
  在漢城王宮附近,是胡嫈的辦公府衙。
  這裏最早叫大明駐朝鮮顧問大臣司曹,明聯成立後改成了明聯皇帝駐朝鮮全權特使衙門。
  壹名公員拿著壹紙信封匆匆尋到正在書房苦讀《建文大典》的胡嫈,恭敬奉上。
  胡嫈放下書,急忙接過,先是驗證了壹下信封的火漆完整,而後點上壹根蠟燭,仔細映照,在看到信封上若隱若現的紋路後,才挑開觀看。
  信紙的內容很簡單,只有壹句話。
  組織義軍殲滅豪強,調停戰爭,光復大漢舊土!
  信封的底角署名:奉天殿大學士寓。
  蓋有內閣印鑒。
  真實性沒有了問題,內容也淺顯易懂。
  最後壹句光復大漢舊土,就為胡嫈下壹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陛下和內閣,是決心收復這個在大漢時期的樂浪郡了。
  “算算時間,朝鮮離開我大漢懷抱也有千年之久,是時候認祖歸宗了。”
  胡嫈呵呵壹笑,而後肅聲道:“密令陸映揚,召集義軍,全面進攻江原道、黃海道、忠清道,從外而內,把戰火燒進京畿道,告訴李朝,他的江山,就要沒了!”
  陸映揚是誰?
  當年平李芳遠之戰的前鋒,與猛哥帖木兒、阿哈出兩人挺進開城,被李芳遠壹把大火燒到全軍覆沒的那位。
  他是第壹個沖出火圈的,在城外逃脫李芳遠伏兵追殺的過程中摔傷,繼而被壹村民救起,從而有了壹段屬於他在朝鮮的故事。
  而眼下,陸映揚是壹位朝鮮人,還是地地道道朝鮮壹支義軍的領導者。
  就在胡嫈部署‘光復故土’行動的同時,壹街之隔的朝鮮王宮內,李芳果接見了他的大舅哥。
  “大明的顧問團實在是太可惡了,他們把咱們的朝廷、地方變成了他們的菜園子,跟那群異族新貴們壹起瓜分權力,欺壓我們的百姓,您的話,連這王宮都出不去就變成了壹張空文。”
  大舅哥忙著扇陰風點鬼火,說的李芳果面色難堪至極。
  “再拖下去,就全完了,現在道府亂、地方亂,三千裏錦繡河山狼煙滾滾,祖宗社稷搖搖欲墜,幾百萬朝鮮子民需要他們的君王,需要您站出來拯救他們。”
  看著李芳果,大舅哥陰沈著臉鼓動道:“殺死胡嫈、殺光每壹個所謂的大明顧問,殺光朝堂之上的精明黨,武力奪權,然後統領漢城大營之軍滅光道府的蠻族,最後平勘地方暴民叛亂,實現國家之實質統壹,集全國軍心、民心,保社稷山河。”
  上嘴皮碰下嘴皮,倒是挺會畫大餅。
  李芳果有些動心,但壹想到漢城外的大明駐軍,又心裏打起了鼓。
  “大明太強大了,明聯更是龐大到幾乎等同上百個朝鮮,咱們驟然而反,無疑是雞蛋碰石頭,死路壹條啊。
  萬壹明人的皇帝暴怒,遣大兵壓境,怎麽抗?”
  “那就這般眼睜睜的等死?”
  大舅哥急了,壹把抓住李芳果的手,怒視著後者的雙眼:“最多壹兩年,朝鮮就亡國了,豈可因我等之懼死,而眼睜睜看著祖宗江山毀於壹旦。
  社稷蒙塵,神器易主,這是民族之大恥。
  漢人文天祥有壹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活著總有死的壹天,死得其所才為真男兒,怯懦茍且,囚於南京此間樂,不思蜀,何顏面見祖宗。”
  李芳果被罵的面紅,但還是搖頭:“造大明的反,要夷三族滿門,琦兒還小,不該因我而死。”
  “比起李芳遠來,妳屬實枉為人君。”
  大舅哥義憤填膺,怒目噴火,恨恨的咒罵了壹句後甩開李芳果,轉身就走:“妳不敢我敢,王宮禁衛,皆我心腹,我這便召集舊部,殺了胡嫈。”
  看著大舅哥離去的背影,李芳果噗通壹聲癱坐在地,仰天長嘆。
  身邊的內侍看的心疼,上前來扶,卻見李芳果已是淚流滿面。
  “王上。”
  “不要叫我王上。”
  李芳果泣道:“我有何顏面做朝鮮的王,我只想偏安壹生,守得人子之孝,守得親友之情,但芳遠囚禁父王,逼其禪位與我,他錯了,他該自己坐這個王位。
  我錯了,當年他謀反,我該把王位拱手讓出,不該因貪戀而請明軍入朝。”
  “王上就算當年不尋明人,明人就不會來了嗎?”
  內侍反而看的通透:“明人皇帝是野心勃勃的禽獸之君,他就跟成吉思汗壹樣,眼裏只有征服和殺戮,十幾年滅了那麽多的國家、種族,他的軍隊在他的指揮下,殺了幾百萬、上千萬人,朝鮮離明如此之近,早晚都會有亡國壹天的。”
  “妳說,我該怎麽辦。”
  李芳果走投無路,壹把抓住這位身邊老奴的手,無助的問道。
  “老奴是個閹人,沒有子孫後代,若讓老奴選,生死都不重要。”
  內侍扶著李芳果走回他自己的王位:“王上的後妃、子女當年被大君殺害了,喪妻喪子之痛已受壹次,眼下王子還小,王上卻老了,白發人送黑發人的痛苦,不該再來壹次。”
  念及亡妻亡子,再想想膝下幼子,李芳果頓時嚎啕大哭。
  “我自幼奉儒學為圭臬,知曉忠孝仁義,也確實做了壹個事君以忠、事父以孝、事弟以謙、事妻以敬的人,我做了那麽多講義上正確的事,但為何世間萬般苦難,沒有壹件放過我啊。”
  李芳果哭了許久才收聲,整個人卻陡然間仿佛年輕了許多,變得銳氣盛人,殺氣凜凜。
  “妳去召金鐘煒來,就說孤改變了註意,決定與他共謀。”
  內侍看了看李芳果,默聲點頭,而後快步離開。
  不多久,方才怒意離開的金鐘煒就匆匆跑了回來,興奮不已:“王上英明。”
  “壹切都交給妳了。”
  李芳果上前,鄭重其事的拍了拍金鐘煒的肩頭:“事不宜遲,早早行事吧。”
  金鐘煒單膝跪地,大聲應和:“臣必不辱王命。”
  意氣風發的金鐘煒轉身欲走,卻陡覺後心壹涼,繼而劇痛無比。
  艱難轉頭,對上了壹雙殺氣噴薄的眸子。
  那是他從未在李芳果臉上見過的果決和狠辣。
  “妳!”
  金鐘煒雙目滴血,咬牙僅說出壹個字,就咽氣而亡。
  李芳果握住匕首的手剜碎了他的心脈!
  “世間之苦,不該我壹人獨受。”
  親手殺死自己的大舅哥,李芳果恨恨的吐了壹口口水。
  “向胡使尊說壹聲,就說朝鮮紛亂,孤病體殘軀,無力躬行,勞其自行決斷吧。”
  李芳果的心灰意冷,無疑助推了大明在解決朝鮮問題上的進程,衛國黨派官員開始終日惶恐不安起來,而隨著江原道等地大規模義軍與新豪強階層頻繁爆發大戰之後,嚴峻的局勢開始持續折磨著整個朝鮮上上下下。
  官員門閥、豪強地主、黎庶黔首。
  他們壹睜開眼看到的,永遠都是無休止殺戮、鮮血、死亡、哀嚎和絕望。
  再堅硬的神經也有扛不住的時候。
  也就在這個時候,駐守遼東邊境的平安,自遼陽大營提兵進入了朝鮮。
  自鹹鏡道往南,沿途所有兵戈爭鬥全部強力鎮壓。
  “奉明聯皇帝陛下聖諭,朝鮮即日止戈定亂,穩定民生,壹應齟齬爭端,交全權特使胡嫈處理。”
  恰在此時,胡嫈向衛國黨、新豪強、義軍三個勢力發出邀請,齊聚漢城進行協商。
  議定朝鮮國內諸事,勘平暴亂,圖謀共存。
  喊殺聲連天的兵戈瞬時間便打住,在苦難中趨近絕望的朝鮮百姓等來了他們的救世主。
  大明!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