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魏能臣

黑男爵

歷史軍事

?東漢,中平四年,幽州漁陽郡,夜,壹座形如臥虎的荒山之上,壹位皓首童顏的道士正在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壹千壹百三十四章馬球大賽,即將開始!

大魏能臣 by 黑男爵

2019-5-18 13:56

  日月穿梭、鬥轉星移,隨著壹片片的樹葉泛黃,時間進入了深秋季節,大半年過去了,沒有戰事發生、沒有災害出現,糧食還獲得了大豐收,百姓們吃得飽、穿的暖,臉上也露出了笑容,仿佛又回到了太平盛世!
  朝廷也是平安無事,小皇帝困苦深宮,只能長籲短嘆;曹丞相坐鎮相府,執掌天下大權;文武百官享受富貴,每日裏吃喝玩樂,大漢王朝的政治局勢,就像是四月湖水-格外平靜!
  可是有心人明白,湖水只是表面平靜,內部則是暗流洶湧,君權、相權之爭,中央、地方之爭,士族、寒門之爭壹刻也沒有停止過,眼前平穩的時間越長,後面的政治風暴也就越猛烈!
  大半年時間裏,蕭逸壹步沒離開學府,只是陪伴妻兒、教導弟子,還經常到楓樹林中,或是傳授各種武藝,或是講解古今戰例,並在地上留下作業題!
  美少年也是頻頻出現,卻從不與蕭逸見面,只是等眾人離開之後,過去研究壹下戰略講解,膽子慢慢的變大後,還會在地上留下疑問,以及自己的壹些見解,而且言之有物呢!
  對於美少年的疑問,蕭逸總是耐心解答,清楚的寫在地面上,二人就通過文字交流,互相揣摩對方心理,卻又從不見面,仿佛在玩壹場無聲遊戲!
  這是智者之間的遊戲,講究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慢慢的影響對方,進而控制住心智!
  有人不要禁問了,對方姓名、出身、相貌都不清楚,蕭逸就傳授兵法韜略,就不怕養虎為患嗎,對方學到本領之後,與蕭氏為敵怎麽辦?
  答案是沒有必要,戰爭是壹門高深藝術,聰明人不必教導,自己就能領悟奧妙,比如壹代戰神-霍去病,平生從來不看兵書,也沒拜過名師高人,就是大膽用兵、隨機應變,壹樣把匈奴人打個落花流水!
  而蠢人則教不會,就算請來天下第壹名師,再把《孫子兵法》、《吳子兵法》《尉繚兵發》統統的倒背如流了,壹樣還是個軍事白癡,比如貳師將軍-李廣利,不救打了壹輩子敗仗嗎?
  蕭逸感覺對方悟性高,乃是壹個可塑之才,故而傳授壹些兵法韜略,對方的出身不重要,只要是漢家兒郎就行了,反正爭鳴學府內外,絕不會有胡人出現的!
  話又說回來了,貓教老虎本領之時,還留了壹手上樹的絕招呢,蕭逸又豈會傾囊相授呢,何況對方學自己的韜略,就像沿著自己的腳印走路,永遠不可能跑到前面去,反而會處處受制呢!
  因此上,只要遇到可塑之才,蕭逸都願意教導壹番,從而結下壹份善緣,對方學了自己的韜略,也就落入了羅網之中,以後無論為敵為友,都逃不出自己的掌控了,鬼面蕭郎的誘餌,又豈是好吞的呢?
  與此同時,經過大半年刻苦訓練,學子們的馬球技術嗎,也能縱橫馳騁、隨意變換隊形了,還經常互相的比賽呢!
  眼看時機成熟了,蕭逸正式對外宣布,要舉行壹場‘馬球爭霸賽’,凡是爭鳴學府的學子們,自認為技藝不錯的,都可以報名參加,如果獲得了好名次,還有豐厚的獎品呢!
  比賽以團隊模式進行,十名學子為壹隊,並選出隊長壹名,彼此進行對抗賽,敗者淘汰、勝者晉級,最後選出冠軍、亞軍、季軍,至於他們的獎品:
  季軍隊賞黃金二百兩,隊員各得匈奴駿馬壹匹、隊長得烏孫馬壹匹,可以日行數百裏呢!
  亞軍隊賞黃金五百兩,隊員各得西域駿馬壹匹,隊長得汗血寶馬壹匹,日行壹千,夜走八百!
  冠軍隊賞黃金千兩,隊員得西域駿馬壹匹、黃金鞠杖壹根,隊長沒有任何物質獎勵,只有鬼面蕭郎的壹個承諾!
  打馬球就跟打仗壹樣,隊伍猶如士兵,隊長就是統帥,需要預測敵情、安排戰術、分配人手肩上的任務最為重要,故而獎勵也最豐厚了!
  “馬球大賽爭霸,即將拉開帷幕,誠邀各路高手,與我共創佳績--緊急組隊啦!”
  “這次爭霸賽冠軍,非我兵家學子莫屬了,無論是騎術、擊術、韜略那些傻讀書,玩木匠的家夥,如何與我們相比?”
  “極品鞠仗出售當中,此杖制作精美、手感極佳,還請佛家學子開光過呢,只要握在諸位手中,必然會取得佳績--只要二兩黃金啦!”
  爭霸賽的消息傳出,學府頓時沸騰起來了,學子們奔走相告、欣喜若狂,苦練了大半年馬球術,終於有用武之地了!
  而後就是找隊友、選坐騎、買鞠桿、配服飾成立無數馬球隊,不斷的練習戰術、磨合技巧,爭取在爭霸大賽上,也來個壹鳴驚人!
  也有技術差的學子,知道自己奪冠無望了,幹脆轉行做起了生意,制作精良鞠仗,設立拉風服飾,而後賣壹個好價錢,具體來說呢,墨家子弟負責制作,佛家、道家專門開光,縱橫家口齒伶俐,自然是負責銷售了!
  其他學派也沒閑著,儒家負責大肆宣傳,陰陽家為比賽場選址,農家子弟平整土地、搞好綠化工作,醫家子弟最善良了,背著藥箱坐在邊上,準備為比賽負傷者救治--大家群策群力,壹定搞好這場爭霸賽!
  難怪學子們動力十足,黃金、寶馬誰不動心呀,尤其在數千同學面前,縱馬馳騁、奮勇爭先,又該是何等的威風呢,最重要的是冠軍隊長,還能得到大司馬壹個承諾呢!
  蕭逸位高權重、叱咤風雲,他設計壹個軍事謀略,可以傾覆城池、滅人宗族,直接打入十八層地獄,而他的壹個鄭重承諾,也能讓人平步青雲、壹生享受榮華富貴!
  不少學子都在幻想,如果自己得了大賽冠軍,要索取什麽好處呢,黃金、寶馬、盔甲、寶劍、官爵、美女想要的東西太多了,真讓人難以取舍呀!
  學子們反復討論,最後達成壹致意見,這個承諾的最佳選擇,就是拜在大司馬門下,做他的嫡傳弟子了!
  只要拜大司馬為師,學習安邦定國之術,日後必然平步青雲、出將入相,金銀珠寶、美女嬌娥要什麽沒有呀?
  接下來的日子裏,學子們刻苦訓練、流血流汗,就像壹條條的小鯉魚,鼓足了全身的力氣,準備跳躍高大的龍門!
  “敬啟文武同僚:
  適此秋高氣爽之際,證明學府舉辦馬球大賽,定於建安七年-九月十八日上午、辰時開賽,大司馬-蕭逸誠邀同僚前來,必盡地主之誼,若蒙諸位賜教,實乃三生有幸!”
  壹切準備就緒之後,蕭逸開始大發請帖了,邀請許昌的文武百官、門閥家主前來,觀看這場馬球爭霸大賽,丞相府也送去了壹份,希望曹丞相大駕光臨!
  按照道理來說,壹位將軍功勞太大、引起了上司的懷疑,就該隱居山野之中,不過問朝廷上的事,也不做任何舉動,蕭逸為何反其道而行,弄出這麽大動靜呢?
  借用古人之語回答:小隱隱於野、中隱隱於市、大隱隱於朝真正的隱居高手嗎,不是消除人們的視線,而是消除人們的戒心,從而化災禍於無形之中!
  蕭逸的威名太大了,小隱非但沒有用,反而會引來災禍呢,如果他躲在學府之中,壹點的動作也沒有,別人就該懷疑了,他是不是圖莫不軌、準備起兵謀反呢?
  奸雄本是多疑之人,壹旦看不透蕭逸的想法,疑心就會更嚴重了,輕則加派人手,全面監視爭鳴學府,重則直接派出軍隊,要對無愁侯府下手了!
  因此上,蕭逸非但不能沈默,還要鬧出大動靜來,舉辦壹場馬球爭霸大賽,邀請文武百官前來觀看,把自己的生活情況,全部的公之於眾,流言蜚語自然消失了!
  曹操的疑心也會減輕了,以為蕭逸隱居學府之中,每天與懵懂學子們相處,慢慢的丟掉了雄心壯誌,反而喜歡上休閑玩樂了!
  戰國末年,老將王翦統帥大軍伐楚,不去謀劃戰略、鼓舞軍心,反而不斷的寫信回朝,向秦王-嬴政索取田宅、金銀,以示自己胸無大誌,只想做個富家翁罷了,從而消除了秦王的疑心蕭逸現在的做法嗎,與古人有異曲同工之妙!
  二百壹十二章耕作之事,豈是容易!
  “隆!--隆!隆!”
  “駕!--噠!噠!”
  黎明時分,東方泛白,隨著壹陣隆隆的巨響,許昌城門緩緩的打開了,而後湧出無數人影,有坐騎駿馬、威風凜凜的武將,有乘坐牛車、高冠額帶的文官,還有騎著小毛驢、帶著青衣童子的風雅名士前後相連,絡繹不絕!
  眾多的上層人物出行,把守城官兵嚇了壹跳,以為朝廷出現驚天變動,大家都出去逃難呢,後來才探聽明白了,文武百官不是去逃難,而是前往爭鳴學府,觀看壹場馬球大賽的!
  漢代娛樂項目不少,賽馬、鬥牛、鬥雞、鬥鵪鶉大家全都玩過了,卻從沒見過打馬球,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都想去開開眼界呢!
  何況這場大賽發起者,正是權傾朝野的蕭逸,文武官員、士族門閥誰敢不給面子,故而接到請柬之後,立刻準備出行事宜,還都起了壹個大早兒,生怕遲到惹怒了大司馬!
  還有兩個重要原因,讓文武官員非來不可,壹則:他們家族中的少年子弟,大都在爭鳴學府裏面,不少人還報名參加了馬球大賽,身為父兄自然要來觀看,順便給孩子們吶喊助威!
  壹些頭腦精明的官員,把家族中待嫁的女孩,也都帶來觀看比賽了,學府之中俊傑無數,若能挑幾個乘龍快婿,那就再好不過了!
  二則:爭鳴學府就是壹只‘吞金獸’,每年消耗的錢糧、物資,足夠供養幾萬大軍了,朝廷最為困難的時候,文武官員都發不出俸祿了,也沒敢克扣學府壹分錢糧!
  無數的物資投進去,總得見到壹些回報吧,文武官員也想看壹看,學府取得了什麽成果,如果收不抵支的話,以後再想調撥錢糧,可就沒那麽容易了!
  出行的隊伍雖多,順序卻壹點不亂,高貴者在前,卑賤者在後,誰也不敢隨便僭越,而走在最前面的隊伍,正是丞相府的‘虎豹騎’,簇擁著壹輛七寶華車,裏面坐的不是曹操,而是兩位公子曹熊、曹沖!
  自從進爵魏公之後,曹操的權勢更大了,事務也變得更多了,每天起五更、爬半夜,處理堆積如山的奏折,身體弄的疲憊不堪,那有精力看馬球比賽呢,又不好駁了蕭逸面子,故而讓五子曹熊代替前往!
  相府四位嫡公子中,曹熊的年紀最小、個人勢力也最弱,壹直生活在幾位哥哥光環下,屬於被忽略的存在呢,不過嗎,他與蕭逸的關系最好了,小時候坐在蕭逸肩膀上,還放過壹泡童子尿呢!
  曹沖聰明伶俐,有過目不忘之能,故而深受父親的寵愛,家庭地位不在幾位嫡公子之下,就連他的個人學習,也是曹操在親自教導呢,因此有人暗暗的猜測,曹操真正屬意的繼承人,就是這位八歲的小神童!
  不過嗎,曹沖有聰慧的頭腦,卻沒有強壯的身體,因為小產-先天不足,他壹向的體弱多病,也無法學習武藝,吃了無數補藥都不濟事,恐怕難以長大成人呢!
  這次前往爭鳴學府,觀看馬球大賽的同時,也想請神醫-華佗出手,給曹沖調理壹下身體,無論是治理國家,還是征戰沙場,都需要壹副好的身體,否則只能做旁觀者了!
  龐大的隊伍壹路向東,在距離學府三裏左右,被壹塊大石碑攔住了,石碑高有壹丈八尺,是整塊漢白玉雕刻的,上面有壹行大字:學府重地、不得喧嘩,文官落轎、武將下馬!
  按照古制,在壹些特殊的地方,都有這種警示石碑,以示對權利、文化的尊重,比如距離皇宮三百步下馬,距離相府二百四十步下馬而爭鳴學府的規定:三裏之外,壹律下馬!
  看到石碑之後,文武百官自願自覺的,或是下馬,或是下車,就連曹熊、曹沖也下了馬車,攜手向學府大門走去,在文化傳承面前,縱然是帝王將相,也得乖乖的低下頭顱!
  只有幾名白發老儒,依舊騎在小毛驢上,大搖大擺的向前進發,他們在世俗中沒有官職,可是在學術世界之中,卻都有極高威望,故而享受這種特權!
  “刷!刷!-這塊田地收割幹凈了,快點稱壹下粟米重量,而後統計平均數字!”
  “今年的雨水太多了,莊家生長受到了影響,咱們應該修壹條排水溝,以前只重防旱,卻忘記防澇了!”
  通往學府的道路兩邊,盡是整齊的粟米田地,在秋風的吹拂之下,穗子已經變成金黃色了,不少頭戴鬥笠、身穿布衣的農家學子,正在辛勤收割著,並稱重每壹塊田地產量!
  課堂只教理論,實踐才出真知,凡是爭鳴學府的學子,必須做到知行合壹,儒家、法家要遊歷天下,了解百姓疾苦,道家、佛家要勸慰百姓,讓他們棄惡從善,墨家發明各種工具,兵家上陣殺敵報國農家則是種好田地,讓百姓們吃飽肚子,看似最為簡單、其實最是艱難!
  華夏雖是農耕民族,可是千百年以來,百姓們幾乎沒吃飽過,壹直處於半饑餓狀態,如果碰上災荒之年,不是活活餓死,就是揭竿而起,多少偉大的王朝,都是被饑民們推翻的,而百姓們挨餓的原因,不是懶惰、也不是蠢笨,而是糧食產量太低了!
  古代生產技術落後,基本是刀耕火種、靠天吃飯,就是把荒草燒成灰做肥料,挖坑埋下糧食種子,而後就盼著老天爺下雨吧,如果風調雨順,就能多收獲壹些糧食,如果碰到了災害,糧食就會欠收、或者絕收!
  《史記》記載:西門豹引漳水灌鄴,以富魏河東之地,畝產糧食兩石半,天下謂之膏腴之地,諸侯無不陳兵於側,而欲奪為己有之!
  兩石半也就三百斤,等脫去外殼之後,剩下二百斤就不錯了,這麽可憐的糧食產量,還讓諸侯們眼紅不已,不惜發動大規模戰爭,用屍山血河換取呢,其他貧瘠之地的糧產量,也就可想而知了!
  漢代耕種技術進步,出現了隴作發、翻耕法、耒耜、牛耕、鐵犁糧食產量有所上升,平均畝產三石糧食,大約三百六十斤左右!
  農民辛苦打出的糧食,給國家交了賦稅,給地主交了租子,又能剩下多少呢,好年景半饑半飽,壞年景餓殍遍地,自從桓、靈二帝以來,漢家人口急劇減少,餓死的遠比戰死的多呢!
  “敢問幾位小兄弟,田地可是妳們耕種的,看著沈甸甸的穗子,想來收成壹定奇佳,不知用了什麽辦法?”
  隊伍中走出壹名中年人,生的方面大耳、膚色黝黑,還穿著破舊的官服,正是相府令史-梁習,專門負責屯田事務,對於糧食最為關心了!
  周圍的官員也豎起耳朵,聽說學府的農家學子,遊歷四方尋求良種,播撒腐物改良土壤還發明了不少新型農具,揚言要‘官私倉廩皆滿,再無饑謹之苦’,不知是不是吹牛?
  “回稟這位大人,學府周圍的上萬畝田地,都是農家學子耕種的,可惜我們學藝不精,致使莊稼今天欠收了,每畝只有四石收成!
  大司馬說過的:壹分耕耘,壹分收獲,莊稼之所以欠收,想來是我們懶惰所至,以後壹定努力種好實驗田,再把技術、良種傳播天下,讓百姓們都吃上飽飯!”
  農家子弟不善言辭,見到生人還有些臉紅,結結巴巴的回答著問題,而他們的手上都生著老繭,衣服也四處是補丁,想來經常下地幹活的!
  另外嗎,他們的農具也很奇特,收割的、脫粒的、清選的、晾曬的品種齊全,使用方便,比起尋常百姓使用的,可是先進的太多了,上面還都刻壹個‘墨’字,想來是墨家子弟的發明吧?
  “平均畝產四石,竟然還算是欠收了,是老夫的耳朵發聾,還是學子們在說謊呢,縱然是最好的農夫、最好的田地,畝產也難超過三石呀?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咱們親手割壹塊地,不就壹清二楚了嗎,別說畝產四石糧食,能有三石半的產量,老夫壹定叩首行禮!”
  對於農家學子說的,百官們壹百個不相信,種地看似簡單,其實難度極高,不是說發明幾件新農具,引進壹些新的種子,糧食產量就突飛猛進了!
  當年張騫出使西域,也帶回了大量植物種子,經過漢家百姓挑選、改良、培育最後存活下來的,也不過就核桃、葡萄、石榴、芝麻、黃瓜、大蒜幾種,剩下的因為水土不服,全被大自然淘汰掉了!
  壹顆種子傳播到新地方,要經過十幾代、甚至幾十代的種植,完全適應了土壤、環境、溫度確定萬無壹失了,才能大範圍的推廣,最後成為壹門糧食!
  因此上,壹個人穿越到古代,拿出玉米、紅薯種子,壹下讓糧食產量翻十幾倍,達到畝產幾十石而後開創了太平盛世,只是某些人的意淫罷了!
  (明朝萬歷年間,紅薯傳入中國,先是在福建、廣東種植,而後傳向長江、黃河流域,壹直到了清乾隆年間,才成為壹門主要糧食,中間經歷多少成功、失敗,不是只言片語說清的,別忘了,明朝亡於饑民之手!)
  文武百官也不往前走了,壹股腦的沖進了地中,找不肥不瘦的田地、測量出壹畝大小,而後把官服往腰間壹掖,搶過農家子弟的工具,就開始收割上了
  人多好辦事,只是片刻功夫,百官就割了壹畝地粟米,而後脫粒、裝袋、稱重,最後得出壹個數字--四石半!
  “我的神農氏祖宗呀,竟然是畝產四石半,比平常多了五成呢,學子們沒說大話!”
  “得暖飽而天下安,只要讓百姓們吃飽肚子,中原可見太平盛世,四夷誰敢不服王化?”
  看到準確數字之後,百官們震撼不已,有人跪倒磕頭,有人默默流淚,要知道,天下農夫千萬、田畝大概上億之數,如果每畝增長五成,該是多少糧食,又能養活多少人呢?
  “敢問諸位小兄弟,究竟用了什麽辦法,才讓糧食增產五成,可否推廣到天下呢?”
  “回各位長者的問話,無非是深耕細作、澆水除草、以蟲制蟲再施壹些五谷輪回之物!”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