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最佳閑王

末日遊俠

歷史軍事

時間是大唐武德九年,準確的說應該是六月初三,玄武門事變的前壹天。
燥熱的天 ...

杏書首頁 我的書架 A-AA+ 去發書評 收藏 書簽 手機

             

第七二二章:禪位,傳承,永遠……(大結局)

唐朝最佳閑王 by 末日遊俠

2019-2-13 10:32

  過去的事情,怎麽去評判它到底是對的還是錯的?
  辦法很簡單,從將來來看。
  如果將來證明這件事情是正確的,那他就是對的,哪怕當時全世界都是反對的聲音,也不影響將來的事情,反而會給人壹種牛逼哄哄的感覺。
  現在的李元吉就是這樣的,從宣武門開始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然後壹路走到現在。
  整個大唐都是恐怖的,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大唐的明天會怎樣?
  壞倒是不至於,他們只是不知道明天科學院那幫怪物會研究出什麽更高科技的東西,遠洋的艦隊會不會帶回來壹座又壹座的金山銀山。
  房玄齡心裏壹直都有著李世民的位置,因為他是在李世民的重用之下才成長起來的,他不會忘記自己的恩人。
  但房玄齡同樣也對李世民的心頭之恨李元吉很是敬重,因為他為大唐帶來了新生,他吸取了以往所有的教訓,雖然不知道效果怎樣,但至少現在,他做出了改變。
  “臣最佩服陛下的壹點,便是當年陛下頒布皇子律的時候。”房玄齡繼續感嘆著,自己已經老了,李元吉也在漸漸的變老,而且在他的人生中,也有了壹個完全不同的想法。
  作為壹個皇帝而言,沒有人可以做到這壹點。
  皇子律,歸屬於大唐律之下,也就是說,這部律法是正規的大唐律法,任何人都不可違背的。
  而皇子律的內容是什麽?
  即確定太子之後,余下皇子需從教育等全方位開始轉換自身的心態,其實就是明擺著告訴天下人,壹旦確定了太子,其他皇子都沒戲了。
  雖然以前也是這樣的,但這壹次做的更絕,直接從培養上就切斷了,以前是可以競爭,從而就有了良性的,惡性的,玄武門就是個很好的例子,而歷史上大唐總共經歷了四次玄武門,太子被弄死,其他皇子上位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大唐的太子,成了歷朝歷代最悲劇的太子,很少能夠善始善終的,很少能夠登上皇位的。
  但是李元吉卻給了他最大的保護,這部律法確保了太子的地位不受任何形式的沖擊,同時也限制了太子不得以任何形式去迫害其余皇子,壹切皆要以律法為主。
  這是壹個限制太子與其他皇子的壹部律法,從律法上斷絕他們的這種危險想法。
  違反的,後果也很嚴重,直接廢黜太子,或者將皇子貶為庶人,這其中包含了私學禁書。
  所謂的禁書,指的就是壹切關於政治類的書籍,治國類的書籍。
  對於其他皇子而言這或許並不是什麽好的結果,可換壹個思路去想這個問題,這個結果其實並不差。
  至少在他們不動反心的同時,他們可以安安穩穩的度過這壹生。
  而且確立了太子之後,也並不意味著他們真的就沒有了任何的機會,只要太子沒有登基,他們就有機會,前提是等著太子自己犯錯,讓皇帝不高興了,或者失望了。
  機會雖然渺茫,但也並非沒有。
  從另壹個角度來說,這個辦法可以最大限度的確保了玄武門事件不會再發生壹次了。
  因為從源頭上杜絕了這種可能,他們沒有治國的理念,沒有接觸到實權的可能,軍隊不會聽他們的,他們只剩下了皇族的榮耀,不會餓死的月錢,以及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的自由。
  房玄齡佩服的,是李元吉的這種氣概,他能夠下定狠心來做這個決定,換做其他人,怕是很難,至少李世民就做不到這壹點。
  而今日,房玄齡佩服李元吉的又多了壹點。
  原本他們都以為之前的皇子律已經算是對太子最大的保護了,可是現在才知道,那僅僅只是壹個前奏而已,真正的好戲,其實現在才剛剛開始而已。
  ……
  神元十九年,是屬於李承光的壹年。
  所有的政事,都要經過他的手去處理,所有的大臣,也開始習慣了太子執政的方法與習慣。
  習慣是相互的,隨著日子的推移,雙方間的磨合也是越來越融洽。
  不融洽也不行,李元吉就在長安呢,雖然壹副不問世事的樣子,但大臣們要是敢暗中作對的話,以李元吉的性格,肯定會站出來為太子撐腰,甚至直接擼了某位大佬也說不準。
  所以,沒人敢作死,沒人敢不聽太子的話。
  而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適應期內,李承光整個人可以不用承受太大的壓力,皇帝老爹在身後站臺,他可以很輕松的去應對這壹切,就算應對不來,身後的皇帝老爹也會幫忙的。
  但是有李元吉之前的提醒,李承光也意識到了他現在所面臨的是什麽,所以,請示的事情是常有的,但每次請示之前,他都會做出自己的決定。
  他不是去問皇帝老爹要主意的,而是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意,去讓皇帝老爹評價的。
  很不湊巧的是,李元吉配合的次數並不多,壹年到頭,也僅僅指點了壹次而已,余下的全部重新推給了李承光。
  李元吉這壹年過的很輕松,皇後也很開心,丈夫終於有時間天天陪著自己了,雖然也會抽時間去陪其他嬪妃,但是壹個月總有半數的時間是在自己這裏的,夫妻二人過的很是恩愛,而皇後的臉上也是赤果果的掛著滿臉的幸福。
  而李元吉,已經消失在朝廷視線中太久太久了。
  神元二十年,正旦朝會,身為皇帝的李元吉這才露了壹面,精神頭看起來比之前更加好了,身體似乎也更壯了。
  本以為鍛煉了壹年的太子,將會在這次的朝會過後被收回監國的權力,但是結果讓大臣們失望了。
  很多事情,都是太子在做的,說是皇帝主持的朝會,實際上說是太子在操作也不為過,李元吉就像是個吉娃娃壹樣的出現在大殿中,然後走著流程,對於這些政事,顯然沒有之前上心了。
  朝會結束了,李元吉並沒有收回李承光監國的權力,太子監國依舊還要持續下去,還要多久?沒人知道,或許還要幾年,或許還要很久,或許要壹直這樣到太子登基。
  大臣們摸不準,也想不明白,但唯壹在眾人心中敞亮的壹件事情就是,太子在登基之前,完全可以無縫對接。
  而在這壹年內,太子也提拔了壹些自己人,雖然這些人現在還不夠資格登上高位,但那不是早晚的事嗎?
  皇帝並沒有制止,這也就意味著,這些事情是皇帝允許的。
  而這最大的結果是什麽?還是那句話,無縫對接。
  有太子罩著,有皇帝的默許,他們可以提前進入壹些重要部門,接觸到重要的職位,去適應,去習慣,他們有時間,也有資本,他們沒有什麽好怕的,他們所缺的,只是資歷,只是等太子登基,然後等他們在官場混了壹二十年,就可以名正言順的進入內閣了。
  另壹方面,太子也在朝中收割著自己的人脈,壹些有能力的,又有人品的,都是李承光拉攏的對象。
  面對太子如此明目張膽的拉幫結派,皇帝同樣沒有任何的表示,難道皇帝已經被架空了嗎?
  顯然不是,至少內閣大臣們很清楚李元吉的計劃,所以架空是不存在的,他們甚至經常跑去跟李元吉匯報太子的所作所為,以及官員中的議論。
  只要皇帝開口說上壹句話,這些內閣大臣們絕對會第壹個站出來支持皇帝,太子?沒登基之前,妳又是誰?
  現在有皇帝罩著,所以大臣們聽妳的,可皇帝若是不罩妳了,妳又算哪根蔥?
  好在這種事情並沒有真的發生,李元吉沒有為難大臣,李承光同樣也能理解這些大臣,也並未將這件事情放在心上。
  因為對於李承光來說,父皇對於內閣大臣們的這壹番安排,同樣也是他需要學習的地方,因為將來的某壹天,他也會用到同樣的方法。
  這並非大臣們的不忠,而是為了選擇壹個合格的接班人必須要走的流程,這是對整個大唐負責,是對整個民族的負責。
  神元十九年的稅收終究還是沒有突破千萬貫,但是在接下來的神元二十年,朝廷總稅收卻是壹腳踹破了千萬貫的大門,這與李承光的勵精圖治離不開關系,同樣也與李元吉的全面布局離不開關系。
  為此,李元吉整整布局了二十年的時間,準備了整整二十年,才有了現在結花開果的這壹刻。
  現在的唐人,是幸福的,但他們所享受的幸福,卻是父輩們壹步壹個腳印,壹滴壹滴汗水走出來的。
  太子監國,從神元十九年開始,走完了神元二十年,整整兩年的時間,兩年間改變了很多人和事,李承光也更加成熟了,也更像壹個當權者了。
  當時間邁入神元二十壹年正旦之前的半個月,李元吉再壹次的與李承光促膝長談了壹番。
  這壹次,父子二人談論了整整壹天的時間,說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李承光知道的,不知道的,當父子二人結束談話的時候,李承光整個眼眶是通紅的,這壹天,他不知道哭了多少次,又堅強了多少次。
  這壹天,他更加佩服自己的父親了。
  神元二十壹年,正旦大朝會。
  這壹次的朝會,改變了以往的流程,朝會剛壹開始,便是壹道聖旨從天而降,念這道聖旨的依舊還是宋忠,這個皇帝最信任的貼身人,雖然他只是個太監。
  這道聖旨並非別的,而是壹道禪位聖旨,四十六歲的李元吉,將自己的皇位讓給了剛剛二十二歲的太子李承光,將於壹個月後,二月二舉行登基大典。
  這個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壹般,迅速的傳至了大唐的每壹個角落,無數人為其落下了眼淚。
  皇位的更叠,往往意味著皇帝駕崩了,雖然是禪位,但更多不明真相的吃瓜群眾,還是誤認為皇帝的身體不行了,大限不久了。
  而對於這個皇帝,他們是真心的欽佩的,毫不過份的說,大唐九成以上的家庭,都有壹道李元吉的長生牌。
  關於李元吉的身體,官府也進行了解釋,雖然他們自己也是壹臉懵逼,不知道到底是咋回事,但上面已經說的很清楚了,他們必須要解釋。
  唯壹知道真相的,除了李元吉與內閣之外,多了壹個李承光。
  正旦前半月的那次談話,李元吉將自己的想法全盤托出了。
  禪位,並不是因為別的原因,而是李元吉想趁著現在自己還不算太老,還沒有昏庸的時候,就將太子扶上位,就算自己只能夠活到六十歲,那麽這中間也至少還有十四年的時間可以去為太子撐腰。
  十四年的時間,足夠李承光去操作任何事情了。
  當然,做出這個決定的主要原因,並不僅僅只是為了幫助李承光站穩腳跟,而是他的能力已經得到了李元吉的認可。
  十二年的精心培育,兩年的監國經歷,期間的任何事情,李元吉都看在眼裏。
  這是傳承,壹定要在力所能及的時候,將這座江山交給自己的下壹代,在他們站穩腳跟之前,替他們撐腰,繼續保護他們。
  這樣,可以避免權力更叠的時候,國家不可避免的混亂。
  新皇登基,人事變動是肯定的,壹些老臣就算再不滿意,老皇帝還在那站著呢,吹鼻子瞪眼的妳敢做壹個試試?都不用新皇帝動手,老皇帝都能啪啪的弄死妳。
  不管外面怎麽傳的,神元二十壹年,二月初二,李承光的登基大典如期舉行。
  李元吉也被尊為太上皇,此後,李元吉便經常出現在太平坊老齊王府內,那裏才是他真正起家的地方,那裏對於他來說,才更像是壹個家。
  而後,李元吉也偶爾的會去壹趟洛州,看壹看那裏,甚至還去了壹趟海城,看了看那座自己從未見過的造船廠,檢閱了大唐的水師。
  神元二十壹年走完之後,神元這個年號戛然而止,新帝登基,自然不可能沿用老年號,哪怕李元吉還在世。
  所以,神元二十二年,變成了開元元年,不經意之間,李承光也搶了歷史上屬於後代子孫的年號。
  李元吉過上了真正自己想過的生活,無憂無慮,什麽事情都不用操心,隨時可以來上壹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時間繼續推移著,當年的老臣壹個個的逝去,魏徵,李靖,李績,緊隨二人之後,房玄齡也緊跟著去了。
  轉眼間,當年的老臣也只剩下了壹個混不吝程知節,好在自己第壹個調教出來的馬周還算年輕,剛剛步入中年而已。
  薛仁貴等人也在軍中混出了名堂,如今已是壹師之長,未來前途可期。
  李承光延續了李元吉的思路,沒有去限制太子的人選,也沒有去在意他們的身份。
  最終李承光選擇了庶出子李元作為太子,並且沿用著老套路,加上自己的壹些想法,開始親自去培養自己的太子。
  李元吉則是壹直關註著壹個女人,武士彟的次女,此女的確不壹般,李元吉曾經遠遠的看過壹次,模樣自然是不用說,傾國傾城,甚至年輕時期的楊氏,觀音婢都要略遜壹籌。
  借助著已故父親的人脈,這個次女依舊夢想著登上豪門,可謂野心依舊。
  李元吉不知道她將來會不會重走歷史上的那壹步,雖然歷史上她的發家是因為李世民將其招入了宮中,而這壹世自己並沒有招入她,但是在之前的選妃的時候,她卻是出現了,最終被李元吉給拿了下去。
  於是,李元吉動手了,暗中指使,將其嫁給了壹個普通百姓,其實也不算普通,家中也算是富有,至少不缺吃穿,還頂著縣子的爵位,但對於她來說,這個舞臺太小了,她等不起。
  於是,成親的第二年,她的丈夫便死於意外,醫學已經相對發達了些,死因很快也查了出來,死於破傷風發作,而其早年也是在軍中打過仗的,所以這個死因是在正常不過的了。
  而此時,她只剩下壹個月即將臨盆,這讓她看到了壹絲希望,打算生下這個孩子以後就離開,繼續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然而壹直關註著她的李元吉,卻看出了壹些不尋常的地方,不管男方是否死於意外,這個女人絕對不能再留了,否則說不準什麽時候就要亂了朝政。
  於是,壹個月後,她也死了,死於難產,好在腹中的胎兒是保住了。
  開元二十年,六十六歲的太上皇李元吉徹底的閉上了眼睛,當太上皇駕崩的訃告發往全國的時候,整個大唐哭泣聲壹片,家家戶戶,全部自願的掛上了白色的燈籠,以此來緬懷給他們帶來新生的壹代明君……
  李元吉的人生分為三個部分,當齊王的那二十五年,當皇帝的那二十壹年,當太上皇的那二十年。
  而最後尷尬的是,禮部官員,竟然不知道該給李元吉定下什麽樣的壹個廟號與謚號。
  因為他們發現,所有的廟號與謚號,似乎都無法將李元吉這壹生的功績與貢獻表達出來。
  ……
  公元3000年,長安,高樓大廈林立,三四百米高的樓房到處可見。
  太平坊內,依舊保持著當年的模樣,街邊的店鋪早已經不知道推倒重建了多少次。
  來自於海外各地的百姓,在導遊的帶領下,在大唐禁軍的監視下,輕飄飄的,靜悄悄的走進這座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的齊王府。
  李元吉定下的移民政策被後代延續了下來,所以現在世界上只有大唐壹個國家,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是漢人。
  “現在我們所參觀的,是兩千四百多年前太上皇帝親自規劃並且監督建造的王府,也是迄今為止,唯壹壹個沒有被推倒重建的建築……”
  全書完……
上壹頁

熱門書評

返回頂部
分享推廣,薪火相傳 杏吧VIP,尊榮體驗